麦林文学网 > 资讯 > 《下一站,彭城广场》:写好一座城,写好这些人 

《下一站,彭城广场》:写好一座城,写好这些人 

编辑: 青空 /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日期:2025-04-17 17:32:41 / 阅读数:84

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作家出版社、番茄小说主办的骁骑校《下一站,彭城广场》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抖音集团副总编辑于津涛、王强,抖音集团数字出版副总编辑林聪,番茄小说总编辑谢思鹏,徐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窦铜顺,以及黄发有、周志强、周志雄、马季、许苗苗、李玮、桫椤、徐刚、丛治辰、刘琼、王国平、张菁、明江、季亚娅、胡晓舟、崔庆蕾、聂梦、张鹏禹、王秋实等专家与会。研讨会由何弘主持。

 

《下一站,彭城广场》以徐州彭城广场地铁站为时空枢纽,用“城下城博物馆”串联起明末、民国与现代三个维度,通过多线叙事与平行时空的交织,讲述一群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沉浮与温情守护,构建了一部关于城市文明、家族传承与人性救赎的史诗。小说入选202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作家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江苏省2024 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

何弘表示,“穿越”是网络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手段,往往通过由“先知”带来的对世界的绝对掌握提供爽感。骁骑校的创作突破了以往的穿越设定,在承认自身有限性的同时,实现了连接历史和现实、完成更广阔深远表达的可能。“穿越”设定通过对同一空间不同时代生活图景的并置,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对话。骁骑校也在网文的爽感和思想价值观念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兼顾了可读性与现实观照。网络文学表现出超越类型化写作的趋势,正在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叙事语法,对文学的总体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如何写好城市气质?作为地标的彭城广场地铁站是小说的物理空间,它是各种人物相遇的地理枢纽。而在人来人往穿梭之间,在地理基础之上,它亦是“人生中转站”的隐喻。写好一座城的关键,在于写好这座城的人。

与会专家认为,作为“现实主义先锋网文”作品,《下一站,彭城广场》呈现出了较强的文学自觉,采用充分细节密集书写,以错综复杂的榫卯叙事结构为辅助,突出展现了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命运轨迹。一方面,小说透过两个小人物的“穿越”,勾连起徐州城的城市发展史和革命史。一个无所事事的中年酒徒,穿越到明末,化身无名小炉匠,在频仍的战乱中守护孤苦母子,书写人间情义绝唱;另一个是平平无奇的青年站务员,魂穿民国,摇身为小伙计,寻找悬疑案线索、传递机密情报,亲历家国抉择、见证信仰之光。另一方面,小说也写活了更多中国人的悲悯、善良与拼搏精神。书中写了许多“人潮人海”中无力的失意人,比如醉酒的徐良、失恋的王一晨、城破时看着乱兵奔走的小炉匠和战场上面对两军冲锋时只洒下一地字纸的陈将军;他们每个人都在“用力地活着”,努力同命运抗争。由此,小说通过小人物的寻觅挣扎将个体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人文气息的世界。

为了写好这本书,2023年春天,骁骑校在徐州地铁彭城广场站深入生活,与员工共同工作,在站务、票亭、车控室等岗位实习,与年轻员工交流采访,获取宝贵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也真正地去体会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心境。“在我书中出现的地铁员工,基本上都是实名换谐音字,他们的人设和现实中的人设也是一致的”,骁骑校说道。

同时,在地域特色表现方面,小说大量运用了 “掰扯”“办肆”“摆乎”等徐州方言词汇,并穿插烙馍、米线、砂锅等地方美食,字里行间弥漫着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息,描绘出一幅徐州街头巷尾的真实风情画卷。“我们的故事不该只悬浮于幻想云端,更要扎根于真实的生活与理想之上。城市的灵魂永远存在于那些默默生活、默默抗争的普通人身上。这正是网络文学应当抵达的‘下一站’”,谢思鹏说。

来源:中国作家网